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

「綠色美學」座談
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內的公共藝術案「綠色美學」即將正式落成,我們以「綠色美學」為主題,策動一個與土地親近的方式,並將藝術創作融於自然環境內。
公共環境裡的藝術創作,不能將藝術品置於環境之外,而應更積極融入環境之內,使整個環境轉變活化,都成了藝術,環境裡的所有元素,生態、光線、水、土、氣息、植物,都是融會創作的元素,藝術也無所不在的滲透入環境,滲透入光線、空氣、水、土地、植物、空間與時間之中。
因此,延續著在地自然生態與藝文特色,嘗試透過作品和活動,與國外藝術家進行跨國、跨界的互動與交流,在地民眾透過環境藝術思考在地生活、國際藝術家經由創作、與民互動,發展創作、延續藝術感染力,期許公共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帶領的活動,讓藝術和環境的對話所產生「綠色美學」的漣漪,延伸至更為廣闊的層面。
經歷將近半年的努力及民眾的共同參與,其公共藝術作品即將完成,我們將舉行一連串的開幕系列活動,在綠色美學座談中,希望能重回土地的重視及反省,邀請本案藝術家和台灣相關專家學者,分享其自己綠色理念,同時邀約長期關懷農耕、社區營造、環境生態的專家分享其經驗及心得,在台灣綠色校園─暨南大學內、公共藝術作品旁,並與民眾一同來關心台灣的綠地和農業,從藝術、土地的角度來思考綠色美學的生活實踐方式,希冀透過討論互相激盪想法,找尋出一條綠色美學的實踐方法,為台灣土地增添更多充實的暖綠之美。

座談會時間:2/26(三)08:30~17:10
座談會地點:學生活動中心 2樓 多功能視聽室
報名方式:我要報名(參與座談者會提供中餐便當及下午茶點)
座談會議程(議程與講者名單為暫定)

場次
時間
議題
歷時()
講者

08:30~08:45
開場
15
暨南大學長官、貴賓致詞
08:45~09:35
綠色土地─
台灣的綠色環境的重生蛻變
50
主講人:廖嘉展
09:45~10:35
綠色生活─
台灣農村的創意生活與發想
50
主講人:陳昱良

10:45~11:35
綠色呼喚─
台灣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的出路
50
主講人:楊志彬
11:35-12:10
綠色思考─綜合座談
35
主持人:黃瑞茂
與談人:楊志彬、廖嘉展、陳昱良

12:10~13:20
中午休息用餐
70

13:20~13:35
綠色藝術─創作與環境的呼應
15
策展人引言
主持人:吳慧貞(策展人)
13:35~13:45
10
主講人:柯俊彥
13:55~14:35
40
主講人:Sanfte StrukturenWolfgang
14:45~15:25
40
主講人:水內貴英

15:25~15:50
下午茶時間
25
休息用餐點、欣賞彩虹作品
15:50~16:30
綠色藝術─創作與環境的呼應
40
主講人:Mara Adamitz ScrupeDaniel Holm
16:40~17:10
綠色思考─綜合座談
30
主持人:褚瑞基
與談人:所有參與藝術家以及與會講者

講題內容:
1.      綠色土地─台灣環境的綠色重生及蛻變
主講人:廖嘉展(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)
921地震,使得台灣環境有極大的改變,為台灣留下了重大的創痛。南投埔里以好山好水聞名全台,在世逢921地震的巨變,到處斷垣殘壁,桃米社區更成為埔里內災情最嚴重的地方。
一九九九年二月,廖嘉展、顏新珠在南投埔里甫成立新故鄉基金會,才七個月便碰上百年強震。劫後餘生讓他們發願投入重建工作,確立生態旅遊的發展願景,透過社區教育與學習,讓生態志工重新發現自我、肯定社區價值,成功讓桃米社區成為台灣生態旅遊的典範。
延續「桃米經驗」及紙教堂見學園區,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繼續把社區經驗擴大到全鎮,水資源運用與管理、節能省碳、永續栽培、綠色消費、生態建築、環境美學、 文化的保存、藝文展演的活絡、創意產業的發展等等,創造出屬於埔里的獨特風格,重現昔日「蝴蝶王國」風采,成為人與土地、自然和諧的在地案例。
於本次座談中,邀請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分享其在地經營的案例,包括桃米社區的再造、再現蝴蝶王國的案例,以及其對於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、人與土地的關係。讓我們更深刻感受這片土地的重生、蛹化蛻變。

廖嘉展
1986年遷居埔里,出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創刊新故鄉雜誌之社長兼總編輯,為支援新故鄉雜誌的推廣工作,結合一群社區工作者,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,希望能積極有效協助社區營造學會,成為新故鄉雜誌的後援團體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初期以921震後重建及社區營造為主軸,期望循著觀念啟迪、教育學習、實際行動的模式,協助台灣廣大的山農村做轉型,創發台灣在地的社區營造模式。

2.      綠色生活─台灣農村的創意生活與發想
主講人:陳昱良(土溝村農村美術館發起人)

翠綠的田園、遠山相映,予人安穩寧靜感,這些如詩如畫的景觀,自然地構成出台灣農村的地景美學。生活在這裡的居民,對於藝術的加入,當然不能脫離人與自然融合,以及他們長久以來與這塊土地建立起的感情。
20094月,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第二屆公共藝術獎最佳民眾參與獎頒給了「平安竹仔腳──聚落生活空間藝術改造計畫」,許多人因此注意到位在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。在土溝村這小村落中,也因此不斷地發酵人與農村互動的美學生活。
此次座談邀請曾經共同參與計畫的陳昱良先生,南藝大的陳昱良從一個藝術作品中,進而發起對於村莊改造成農村美術館的概念。藉由陳昱良先生對於土溝村農村美學之案例分享,共同瞭解、探討台灣農村中的自然創意美學及社區互動等議題。

陳昱良
南藝大建研所社造組畢業,土溝農村美術館發起人,從一個藝術作品,發起將村莊改造成農村美術館,退伍後,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「優雅農夫藝術工廠」,做農村藝術改造與建設。

3.      綠色呼喚─台灣環境生態的社區教育
主講人:楊志彬(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)
近年來,台灣災害頻傳,每每颱風過境,或是即時的滂沱大雨,便可以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各地淹水、交通阻塞的情形,甚至土石流、路面崩塌等重大災害也常常發生。環境問題愈趨嚴重,也慢慢讓越來越多人體認到環境的重要,漸漸開始推廣環境保護的工作,重視人與環境共存的問題。人類思考人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係,也從以人為主的人類中心主義,擴充至生命中心的觀點,再推進到生態中心的理想,這些對環境保育的思想演進,便是環境倫理的基本思維。

有鑑於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之重要,座談中希冀能邀請楊志彬老師,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。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,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「解放知識」,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「公民社會」。透過不同於傳統教育的課程與實踐行動,社區大學與社區居民相互結合,最終願景在建立一個能夠提昇公民素養、創造台灣新文化的「公民社會」。因此也希望透過楊志彬老師投入社區教育的經驗,分享自然環境的社區教育,藉此更能了解社區民眾間對於台灣環境保育的想法,更能將社區教育彙整、累積、交流,以其角度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問題及生態永續發展。

楊志彬
現任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。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相關服務與工作、關心台灣農業及其政治經濟的現況、曾經擔任北投社區大學校長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。


4.      綠色藝術─創作與環境的呼應
暨南大學公共藝術案,以「綠色美學」為主題,希望能以綠化與環境美學的觀點來貫串主軸,公共藝術之目的不僅要融入環境與空間,更應深入社群與生活場景,由美學為途徑,走向慢活、環保節能減碳的生活行動實踐。
座談透過策展人與藝術家闡述其對於綠色美學的想法,進而延伸出公共藝術作品的概念,同時透過公共藝術的建置、與社區民眾、學生們的互動,累造出來的不僅是作品,而是滲入泥土中自然的一部分,更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對話。


「綠色美學」開幕 輕派對

活動時間:2/25 16:30
活動地點:作品「活柳亭」前

初春微暖,暼見「活柳亭」上的柳樹發芽了;「彩虹」透過陽光顯現;「切片/錯視」也陪伴學子候車,在夜晚散放光芒。

開幕這一天,我們分享所有的喜悅及成果,舉行溫馨趣味的輕派對。除了介紹藝術作品及工作坊成果外,透過校園內的社團音樂表演、菜園收成的料理美食,帶給大家溫馨自然的開幕饗宴。

         藉由「綠色美學」的設置,發覺公共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。它並非為獨立的個體,而是與自然環境節的有機體,紮根於暨南大學的土地上,隨著時間的流動,持續地生長、創造出多樣性與自然環境共生的樣貌。





「綠色美學」影展-時刻表

影像的紀錄,持續記錄著台灣真實的土地現況,氣候的變遷、政治經濟的變動、和土地的利用均影響著土地的一切。本影展邀約美國與台灣相關議題的紀錄片播放,記錄著兩地於土地上正面臨的問題,有人向祖先學習傳統農業慢活形態;有人在土地上用微小的力量與創意生活著。希冀民眾們透過影片的觀賞,看見綠色生態、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之處,進而思考我們可如何因應與行動?本影展挑選幾部重要影片,於播映後邀請其影片導演分享其拍攝過程及對於自然環境的想法,提供民眾多元的思考、探討台灣土地上自然保育的實踐可能性。同時藉由映後座談,民眾與導演間的對話互動,希冀能激發出綠色革命的思維,期待著全民一同進行在地農業、園藝的綠色行動。
播映時間:2/192/202/212/24,共計4天晚間
播映地點:管理學院 213教室
參與對象:暨大師生、社區民眾
報名方式:我要報名
播放場次:
日期
時間
播映影片/簡介
2/19(三)
18:30~19:00
《溪水濁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片長:30mins
導演:陳文彬、陳南宏
濁水溪,嘉南平原生命的源頭。沿著溪走,有小鎮熱鬧、農人殷勤,有市場叫賣、學梓朗誦。她是一幅畫的情感、一段土地的歌聲。透過本片一起來看這沿溪上的的農夫,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生活。
19:15-19:45
《阿雄的爸爸在哪裡?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片長:30mins
導演:柯能源
每一位農民都是國家的園丁;他們耕作的土地都是國家的後花園。
阿善師,自己種植柳丁園,收成時節還會幫忙其他村人採收集運送柳丁,近年來無師自通完成數首跟柳丁、木瓜等作物有關的歌曲。隨著柳丁近年來的供過於求,政府提出的相關補助計劃,一些農民也多半會配合申請,只是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考,,他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?儘管如此,阿善師還是願意樂觀地、歌唱著
2/20(四)
18:30-19:30
映後座談
《寶島曼波》FORMOSA DREAM, DISRUPTED 片長:2hr25mins
導演:黃淑梅
1999921日,一場芮氏7.3級的大地震,毀掉中寮鄉清水村1220戶居民半世紀的心血,為了逃避接踵而來的土石流威脅,他們決定遷離久居的家園,四處尋覓,他們在山下找到一塊國有土地,希望在那裡重建家園。然而,國有土地作為遷村的租用,並無前例可循。在外來團隊的協助下,奔走二年,好不容易突破重重法令,才爭取到土地的租用權,準備開始重建房子
本片以四年半的時間完整地記錄了整個遷鄰的重建過程,片中除了可以感受到中寮鄉清水村這群山居村民強韌的生命力之外,面對各方之間的折衝與人性的美好、環境的變遷等等,都在影片中精彩呈現。
2/21(五
18:30-21:00

 《城市農民曆》FARMERS IN THE CITY       片長:60mins
攝影:洪淳修、邵易謹
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    2005宜蘭國際綠色影展
2005 台灣地方誌影展 優選  2005 客家新世界影展 優選
關渡平原,台北市最大的農業區,上百頃的農地,來自屏東的阿郎夫婦,其耕地就佔了三分之一,只是廣大的農地加上與城市距離,並未給阿郎帶來絲毫的利益,面對全球與台灣政治經濟的轉變,阿郎除了要應付天災地變,還要面對這些農民曆上沒寫的事,於是思考著如何面對這片耕地。
2/24(一)
18:30-21:00
WORKING OUT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片長:2hr25mins
導演:Mara Adamitz ScrupeDaniel Holm
探討五代同堂的大家庭,記錄在19世紀中期於中西部的發源地:明尼蘇達洲北部湖泊國家的邊緣、明尼蘇達洲鎮、卡斯縣,這些與周圍相關的負責人。本片將歷史上的靜態照片,靜默地結合了現代鏡頭,但顯著地與礦山相互交織的歷史,和周圍生活的家庭成員情況有不同的觀點、動機,工作者仍然致力於在這個農村社區的生活汗經驗。可見導演透過這個大家庭的記錄,試圖尋找一種向傳統農夫生活智慧取經的意味。